(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事到如今,萧文明也懒得扯谎了:“王爷所说不错,这家伙勾结倭寇,被我捉住了,就关在我的临海屯里。”
康亲王点点头:“关着也好,出发!”
看来毅亲王薨逝的消息是千真万确,在这条大消息的面前,顾乐安是好是坏、是死是活,在康亲王的眼里,已经显得是那样的不重要了。
此次行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大齐王朝的首都洛阳。
萧文明之前也去过洛阳,但那时走的是水路。
水路有水路的好处,其一是省力,只要登上了船,一切由船工打理,萧文明和他的萧家军除了在船上操演一下武艺之外,基本上就是在睡大觉。
但更重要的是太平无事,萧文明这样的大队人马出动,往往一下乘坐的就是由五六艘船组成的船队,怎么可能还会有不开眼的水匪、强盗敢来打劫?
而敢于同萧文明作对的人马,例如白炎教、黑旗军之流,又通常没有足够强大的水上力量。
但是走水路也有明显的劣势,那就是速度太慢了。
萧文明位于长江下游,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无一例外都是逆流而上,可没有李白诗中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爽快——顺风时还能借用一点风力,在逆风的时候就只能靠岸上的纤夫了,有时遇到风高浪急,就不得不停下脚步。
而这一回去洛阳给毅亲王奔丧是十万火急的大事、急事,萧文明等人不敢有片刻的耽搁,就算是要冒一定的风险,还是走陆路比较适合。
因为江北山东一带一直有黑旗军的行动,为免节外生枝,萧文明和康亲王并没有在临海县直接过江,而是向西走了不近的距离,一直走到金陵城的燕子矶码头,这才渡江来到江北。
来到长江北岸,一行人马也不敢放松,仍旧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洛阳方向赶去。
这一回萧文明是倾巢出动,带齐了五百萧家军的将士,再加上从别处汇合而来的康亲王的王府护卫,一支队伍凑满了一千多人,行军的时候浩浩荡荡,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一路之上,各级官员得知康亲王来到驻地的,无不争先出来迎接,有可能的话,还准备将康亲王接到自己的衙门里去,好好住上几日再让他走。
然而这一回康亲王有要事在身,就算他平时再喜欢结交官员、扩充势力,如今也到了不能舍本求末的时候了。
于是在经过了几次官员的骚扰之后,康亲王便派出王府护卫里几个办事得体的人,先行一步通知各地的官员——康亲王的队伍过境,所在官员一律不得出来迎候。
至于理由,毅亲王的丧事还是朝廷的机密,当然是不能透露给各地官员听的,那就是说康亲王本人素来节俭、不事铺张,更不愿意骚扰当地百姓,故而要求一切礼仪从简。
这个理由说出去就好笑。
大齐朝在朝的官员谁不知道康亲王是个极爱摆谱的王爷,平时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怎么奢华怎么来的,并且他的奢华还不止表现在自身的个人生活上,就连赏赐下属也都是从不吝啬——逗得他高兴了,随手就是十几两银子,又或是珍贵的古玩字画。
就是这样一个奢侈的亲王,怎么就突然转了性,还说什么要一切从简,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敢相信。
但是无论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总之理由是说出去了——说不说是我的事儿,信不信那就是你们的事了——总而言之就一条,非要听我的命令不可,谁敢再来无事献殷勤,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少了同沿途官员的应酬,萧文明和康亲王一行人行动的速度变得快,过江之后又走了四天,就已远远看见了潼关的城楼。
只要进入了潼关,距离都城洛阳就只剩下咫尺之遥了,然而正在这时,又一队不速之客,拦在了萧文明的面前。
只听有打前站的王府护卫匆忙来报:“启禀王爷,前面一队骑兵,正在急速靠近,如何处置,请王爷明示。”
“骑兵?”康亲王瞪大了眼睛问道,“哪来的骑兵?有多少人马?意欲何为?”
这个王府护卫慌慌张张打过来的,显然没有打听清楚情况,因此听了康亲王的一连三问,也只能一连回答三个“不知道”。
听完这三个“不知道”,康亲王真是一肚子的火气,他正要责骂这个笨蛋,却听萧文明在一旁解劝道:“王爷,这位兄弟匆忙来报信,看样子是累了,前面打探消息的事情,还是我派我的弟兄去看看吧!”
见康亲王点头都同意了,萧文明便叫手下的头目刘辰,点起三四个精干的兄弟,跨上骏马,按照那王府护卫所描述的方向,宛若离弦之剑一般飞奔了出去。
随即不久便又赶了回来,回禀萧文明道:“少爷,前面果然有一支骑兵,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应该是戎羌人,人数大约有一千多,我不敢打草惊蛇,便也没有问他们的来意,赶紧过来回报来了。”
原本康亲王同意萧文明派人去打探消息,就有着试探萧家军战斗力的意图,只是他没有想到萧家军办事这样得力、做事这样有分寸——在这么短的时间,不断查明了来者的底细,并且还没有惊动那只戎羌骑兵,可以说是将侦查工作发挥到了极致。
既然已经确定了那队骑兵是戎羌的人马,那么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虽然经过萧文明的努力,已经暂时视线了大齐和戎羌之间的和平,并且在河套地区,开设了几个市场开始进行互市贸易。
并且根据萧文明掌握的情况,自从互市开始以后,戎羌和大齐之间的摩擦虽然还不时发生,但是大多数只是牧民和农民之间争夺水、草、土地的民间纠纷而已,戎羌大规模的南下劫掠几乎绝迹了。
而大齐朝相印的报复行动自然也不会展开,对于戎羌的防御仅限于戴鸾翔在青岭一带构筑防御攻势——这种行动更多的只是一种未雨绸缪而已,并没有体现多少的进攻性。
(本章未完,请翻页)
虽然如此,但戎羌同大齐朝之间,毕竟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反复厮杀,互相之间积累的恩怨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消除干净的。
并且草原的体制更多的是部落联盟性质,达利可汗也不能对全部部落实现实时掌控,也难保有什么小部落会违抗命令,擅自南下。
只是一下子能拉出一支整整一千人的队伍,那这个部落也不算小了。
因此,突然听说在潼关之下,出现了这只颇为庞大的戎羌骑兵队伍,萧文明和康亲王依旧是不由自主地紧张得起来了。
因为毅亲王的薨逝,康亲王这几天正是心神不宁的时候,他也并不愿意招惹战斗力强悍的戎羌骑兵,便建议萧文明不要去招惹他们,就只当没有看见,溜走了也就罢了。
可萧文明却有不一样的意见:“王爷,如今毅亲王老人家刚刚薨逝,朝中大局不稳,特别是他老人家生前还是执掌兵权的王爷,对我大齐朝军事的影响更大。偏偏这时候戎羌大军南下偷袭,唯恐别有所图。如今潼关就在眼前,我们要是一走了之,任由这支戎羌人马趁虚而入,恐怕于朝廷不利。万一皇上知道我们畏敌不前,恐怕在圣上面前也交代不过去吧?”
“那你说怎么样?总不见得先和戎羌对一阵吧?”
在康亲王的心里,戎羌骑兵依旧是不可战胜的存在,想要和他们野外交战,那就是自寻死路,这是在野驴岭一战之后,大齐朝廷权贵的普遍心态。
但是萧文明却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王爷所言极是,如今稳定朝局是第一位的,我们的人马有一些损失并不重要。况且我们就算输了,至少也能重创戎羌,潼关就在眼前,到时自可从容撤回关去,再掉大兵围剿。”
萧文明的建议当然有理,特别是不要惹怒皇帝,这一点更是至理名言。
于是康亲王勉强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同意让自己的王府护卫和萧家军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戎羌骑兵。
于是萧文明便令手下千余人马,排好了阵型,却不一味在原地死守,而是缓缓推进,向戎羌骑兵赶来的方向走去。
在这过程中,萧文明也耍了个小心眼。
在列阵之时,他将骑了战马的萧家军,分列于阵形左右两翼,而中间则是步行的康亲王府的护卫。
美其名曰是王府护卫更加精锐,要以其为主力;实际上,则做好了一旦战事不利,萧家军就要凭借跨下战马的速度优势,马上逃回潼关的准备。
虽然如此,但这支千余人的队伍依旧几乎可以代表了眼下大齐朝内最精锐的一支力量,打出旗号之后,这支队伍更是显得生机勃勃、坚如磐石。
见到这支临时混成的军队似乎颇有气势,康亲王一颗悬在半空中的心也总算是落地了。
但是他刚刚放下的心,不多久之后便又悬了起来,原来是刚刚行动起来的队伍,走了才没几步,便被萧文明叫停了。
(本章完)
7017k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康亲王点点头:“关着也好,出发!”
看来毅亲王薨逝的消息是千真万确,在这条大消息的面前,顾乐安是好是坏、是死是活,在康亲王的眼里,已经显得是那样的不重要了。
此次行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大齐王朝的首都洛阳。
萧文明之前也去过洛阳,但那时走的是水路。
水路有水路的好处,其一是省力,只要登上了船,一切由船工打理,萧文明和他的萧家军除了在船上操演一下武艺之外,基本上就是在睡大觉。
但更重要的是太平无事,萧文明这样的大队人马出动,往往一下乘坐的就是由五六艘船组成的船队,怎么可能还会有不开眼的水匪、强盗敢来打劫?
而敢于同萧文明作对的人马,例如白炎教、黑旗军之流,又通常没有足够强大的水上力量。
但是走水路也有明显的劣势,那就是速度太慢了。
萧文明位于长江下游,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无一例外都是逆流而上,可没有李白诗中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爽快——顺风时还能借用一点风力,在逆风的时候就只能靠岸上的纤夫了,有时遇到风高浪急,就不得不停下脚步。
而这一回去洛阳给毅亲王奔丧是十万火急的大事、急事,萧文明等人不敢有片刻的耽搁,就算是要冒一定的风险,还是走陆路比较适合。
因为江北山东一带一直有黑旗军的行动,为免节外生枝,萧文明和康亲王并没有在临海县直接过江,而是向西走了不近的距离,一直走到金陵城的燕子矶码头,这才渡江来到江北。
来到长江北岸,一行人马也不敢放松,仍旧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洛阳方向赶去。
这一回萧文明是倾巢出动,带齐了五百萧家军的将士,再加上从别处汇合而来的康亲王的王府护卫,一支队伍凑满了一千多人,行军的时候浩浩荡荡,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一路之上,各级官员得知康亲王来到驻地的,无不争先出来迎接,有可能的话,还准备将康亲王接到自己的衙门里去,好好住上几日再让他走。
然而这一回康亲王有要事在身,就算他平时再喜欢结交官员、扩充势力,如今也到了不能舍本求末的时候了。
于是在经过了几次官员的骚扰之后,康亲王便派出王府护卫里几个办事得体的人,先行一步通知各地的官员——康亲王的队伍过境,所在官员一律不得出来迎候。
至于理由,毅亲王的丧事还是朝廷的机密,当然是不能透露给各地官员听的,那就是说康亲王本人素来节俭、不事铺张,更不愿意骚扰当地百姓,故而要求一切礼仪从简。
这个理由说出去就好笑。
大齐朝在朝的官员谁不知道康亲王是个极爱摆谱的王爷,平时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怎么奢华怎么来的,并且他的奢华还不止表现在自身的个人生活上,就连赏赐下属也都是从不吝啬——逗得他高兴了,随手就是十几两银子,又或是珍贵的古玩字画。
就是这样一个奢侈的亲王,怎么就突然转了性,还说什么要一切从简,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敢相信。
但是无论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总之理由是说出去了——说不说是我的事儿,信不信那就是你们的事了——总而言之就一条,非要听我的命令不可,谁敢再来无事献殷勤,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少了同沿途官员的应酬,萧文明和康亲王一行人行动的速度变得快,过江之后又走了四天,就已远远看见了潼关的城楼。
只要进入了潼关,距离都城洛阳就只剩下咫尺之遥了,然而正在这时,又一队不速之客,拦在了萧文明的面前。
只听有打前站的王府护卫匆忙来报:“启禀王爷,前面一队骑兵,正在急速靠近,如何处置,请王爷明示。”
“骑兵?”康亲王瞪大了眼睛问道,“哪来的骑兵?有多少人马?意欲何为?”
这个王府护卫慌慌张张打过来的,显然没有打听清楚情况,因此听了康亲王的一连三问,也只能一连回答三个“不知道”。
听完这三个“不知道”,康亲王真是一肚子的火气,他正要责骂这个笨蛋,却听萧文明在一旁解劝道:“王爷,这位兄弟匆忙来报信,看样子是累了,前面打探消息的事情,还是我派我的弟兄去看看吧!”
见康亲王点头都同意了,萧文明便叫手下的头目刘辰,点起三四个精干的兄弟,跨上骏马,按照那王府护卫所描述的方向,宛若离弦之剑一般飞奔了出去。
随即不久便又赶了回来,回禀萧文明道:“少爷,前面果然有一支骑兵,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应该是戎羌人,人数大约有一千多,我不敢打草惊蛇,便也没有问他们的来意,赶紧过来回报来了。”
原本康亲王同意萧文明派人去打探消息,就有着试探萧家军战斗力的意图,只是他没有想到萧家军办事这样得力、做事这样有分寸——在这么短的时间,不断查明了来者的底细,并且还没有惊动那只戎羌骑兵,可以说是将侦查工作发挥到了极致。
既然已经确定了那队骑兵是戎羌的人马,那么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虽然经过萧文明的努力,已经暂时视线了大齐和戎羌之间的和平,并且在河套地区,开设了几个市场开始进行互市贸易。
并且根据萧文明掌握的情况,自从互市开始以后,戎羌和大齐之间的摩擦虽然还不时发生,但是大多数只是牧民和农民之间争夺水、草、土地的民间纠纷而已,戎羌大规模的南下劫掠几乎绝迹了。
而大齐朝相印的报复行动自然也不会展开,对于戎羌的防御仅限于戴鸾翔在青岭一带构筑防御攻势——这种行动更多的只是一种未雨绸缪而已,并没有体现多少的进攻性。
(本章未完,请翻页)
虽然如此,但戎羌同大齐朝之间,毕竟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反复厮杀,互相之间积累的恩怨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消除干净的。
并且草原的体制更多的是部落联盟性质,达利可汗也不能对全部部落实现实时掌控,也难保有什么小部落会违抗命令,擅自南下。
只是一下子能拉出一支整整一千人的队伍,那这个部落也不算小了。
因此,突然听说在潼关之下,出现了这只颇为庞大的戎羌骑兵队伍,萧文明和康亲王依旧是不由自主地紧张得起来了。
因为毅亲王的薨逝,康亲王这几天正是心神不宁的时候,他也并不愿意招惹战斗力强悍的戎羌骑兵,便建议萧文明不要去招惹他们,就只当没有看见,溜走了也就罢了。
可萧文明却有不一样的意见:“王爷,如今毅亲王老人家刚刚薨逝,朝中大局不稳,特别是他老人家生前还是执掌兵权的王爷,对我大齐朝军事的影响更大。偏偏这时候戎羌大军南下偷袭,唯恐别有所图。如今潼关就在眼前,我们要是一走了之,任由这支戎羌人马趁虚而入,恐怕于朝廷不利。万一皇上知道我们畏敌不前,恐怕在圣上面前也交代不过去吧?”
“那你说怎么样?总不见得先和戎羌对一阵吧?”
在康亲王的心里,戎羌骑兵依旧是不可战胜的存在,想要和他们野外交战,那就是自寻死路,这是在野驴岭一战之后,大齐朝廷权贵的普遍心态。
但是萧文明却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王爷所言极是,如今稳定朝局是第一位的,我们的人马有一些损失并不重要。况且我们就算输了,至少也能重创戎羌,潼关就在眼前,到时自可从容撤回关去,再掉大兵围剿。”
萧文明的建议当然有理,特别是不要惹怒皇帝,这一点更是至理名言。
于是康亲王勉强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同意让自己的王府护卫和萧家军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戎羌骑兵。
于是萧文明便令手下千余人马,排好了阵型,却不一味在原地死守,而是缓缓推进,向戎羌骑兵赶来的方向走去。
在这过程中,萧文明也耍了个小心眼。
在列阵之时,他将骑了战马的萧家军,分列于阵形左右两翼,而中间则是步行的康亲王府的护卫。
美其名曰是王府护卫更加精锐,要以其为主力;实际上,则做好了一旦战事不利,萧家军就要凭借跨下战马的速度优势,马上逃回潼关的准备。
虽然如此,但这支千余人的队伍依旧几乎可以代表了眼下大齐朝内最精锐的一支力量,打出旗号之后,这支队伍更是显得生机勃勃、坚如磐石。
见到这支临时混成的军队似乎颇有气势,康亲王一颗悬在半空中的心也总算是落地了。
但是他刚刚放下的心,不多久之后便又悬了起来,原来是刚刚行动起来的队伍,走了才没几步,便被萧文明叫停了。
(本章完)
7017k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