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借车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带着购物系统回到80年代第四章 借车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吃吧,不用担心。放心好了,从今天起,我们家天天都有肉吃。”

    吴有胜用筷子夹了两片腊肉,放到两人的碗里,笑着说道。

    “太好了,以后天天有肉吃喽。”燕子欢呼道。

    燕子还小,天真懵懂,还不懂这年月天天吃肉代表着什么。

    玲儿却不然,九岁的她已经渐渐了解了这个世界,听村子里大人说,城里人一个月也吃不了几次肉,更何况是更穷的农村了。

    想到这里,她的心里有些迷茫与不安。

    “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们?快点吃吧,要不然都凉了。”

    望着眼前小女孩担忧的眼神,他再次确认说道。

    “嗯。”

    燕子轻轻咬下一小块肉,细细咀嚼几下,再喝一口的粥,混合着一起咽下肚子,一脸满足的露出微笑。

    体会着咸香味在嘴里迸发的感觉,玲儿眉间的皱纹慢慢放松了许多。

    看着两女愉悦的表情,吴有胜心里的愧疚感却更深了,这一刻,他在心里发誓,未来一定会让她们幸福的生活下去。

    而现在的他也有这个能力。

    “爸爸,你也吃啊。”燕子抬头,望着沉思的吴有胜。

    “好,我们一起吃。”

    ……

    ……

    一顿早饭,一家三口就在这满足幸福的氛围下,很快就吃完。

    “玲儿,你等下把碗筷收拾下,慢点儿,注意安全。”

    “我有点事儿去趟镇上,中午会回来,回来给你们带好吃的。”

    “晓得了,我会小心的,阿爸。”

    “做好之后记得把刚刚学的字好好练习一下,我走了,。”

    说完,吴有胜提着一个木桶,用一块棉布盖着。盖住掩饰里面的空空如也,不给人看出这是个空桶。

    走出门,碰到了隔壁的张寿涛,他刚从大队里干活回来。

    李家村一共有一百来户人家,其中大部分都姓李,据说是李唐后裔,躲避战乱来到了这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然了,李家村具体的真实来历已不可考据,但是村口有一颗八百多年的老槐树,这是真真的。

    李家村也不单单只有李姓一家,也有十来户张姓人家,听说是一百多年前迁徙而来的。

    而吴有胜是落户在李家村的唯一的除李张之外的外姓人。

    “小胜,吃完饭了吗?没吃的话来我家吃饭,正好家里弄好了饭。”

    张寿涛今年三十七岁,长的很高大,比吴有胜高出一个个头。人也老实本分,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却是个善良的人。

    他家里共有六口人,上有父母,下有两个才十岁左右大的孩子,生活也不富裕。

    当年吴有胜刚来时,缺衣少食,而且一开始细皮嫩肉的,干不了活,挣的工分少,时常填不饱肚子。

    在那样的情况下,张寿涛也仍然给予了吴有胜不小的帮助,有时给几斤米,以及一些自己的口粮,也勉强让他能度过前期的难关。

    “涛哥,不用了,我吃了饭。”

    “那就好,对了,你这是打算去哪儿?”

    看着吴有胜提着小木桶,张寿涛疑惑的问道。

    “是这样的,之前和同学约好了,今天一起讨论学习上的事情。”

    “桶里是几条泥鳅黄鳝,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听说他们喜欢吃这个,就带一点给他们,也算是一份心意。”

    “嗯,没错,人家帮了咱,咱们山里人不能忘本。”张寿涛拍了拍吴有胜的肩膀,声音洪亮雄浑。

    “这样,我家里也有一些,既然你同学喜欢吃这个,把我家里的也都带过去。”

    “这样不好吧,你们留着自己吃吧。”

    “没事,反正这东西我们也不爱吃,一股腥味儿,而且田里有的是,想吃的话再抓就是了。”

    张寿涛摆摆手,很随意地说道。

    然后喊自己的儿子大龙把家里的泥鳅黄鳝拿出来,递给吴有胜。

    “叔,给。”

    吴有胜接过桶,一眼望去,好家伙,这差不多有十五六斤了。之后转身掀开自己带的木桶的棉布一角,倒进去,盖好,把空桶还给大龙。

    “好了,别板着个脸了,大龙,现在我拿了你的泥鳅,等回来我给你糖吃。”

    一旁的大龙看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被自己老爸送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有一些不舒服的。

    半大的小子,不知道掩藏自己的神态,就像被人抢了玩具一样,耷拉着脸,神情有些不高兴。

    “真的?谢谢小胜叔。”

    听到这话,大龙由忧转喜,很快提着桶,跳跃着进屋了。

    “这小兔崽子…”张寿涛骂了一句。

    “涛哥,就不打扰你吃饭了,我去村长家借一下自行车。”

    “嗯,去吧,你中午回来不?不回来的话中午你家两个女娃就来我家吃饭。”

    “会回来的,不用了。”

    结束了交谈,吴有胜来到村头村长家。

    一排六间大屋子,也都是泥土房,五个小孩子正蹲在外面吃饭。

    村长家里人多一些,村长和他老伴,以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下面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已经成婚生子了,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幺还没结婚。女儿去年就嫁出去了,许给了另一个公社的人。

    在老一辈的传统里,多子意味着多福,所以能吃饱饭、养育得起的话,农村人都是倾向于多生养几个。

    不像后世,教育成本和养育成本的增加,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以至于一个家庭最多生养一两个孩子,甚至有的都不生孩子。

    “爷爷,小胜叔来了。”

    看到吴有胜走向自己家,一个大点的男娃连忙站起身,朝屋内大声喊道。

    “是小胜啊,吃了没?没吃的话进来吃点。”

    村长李来福拿着个大陶碗出来,一大碗稀饭里只有一点点腌咸菜。

    “不用了,来福叔,我吃过了。”

    “那你来有什么事吗?”村长问道。

    “是这样的,今天打算去趟公社,想借自行车用一下。”吴有胜说出自己的目的。

    “这样啊,车在村里仓库那儿放着,你去取吧,就说我同意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带着购物系统回到80年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带着购物系统回到80年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带着购物系统回到80年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带着购物系统回到80年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