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朱由校语重心长的说了很多,尤其是说了许多他们先祖的事迹和功勋,然后又向他们透露了一些未来的规划和军备改革。
再说这些的时候,朱由校明显的发现,这六个勋贵子弟的脸上都带有自豪和喜色。
总之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他这个皇帝和前面的皇帝不一样,不会再去追求所谓的稳妥,也不会畏畏缩缩的惧怕那些文官和读书人。
并且完美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要改变,大明朝如今这重文轻武的格局,向他们侧面透露了,武将不在是文官的狗,不在低人一等,很快就可以翻身了。
勋贵子弟们听了别提有多激动了,他们现在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身体里还是有热血在沸腾燃烧的。
这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又具备这个条件,很大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正常人都是不会错过的,除了真的是胆小怕死又,或是思想已经已经被带歪的那种。
而后他又趁热打铁的说道:
“相信你们也都知道了解一些,我大明朝目前的形势和情况,对朕的羽林近卫军也不陌生吧?”
“好好学习兵法韬略,练好自己的武艺和马上功夫,等武举大比开始时,你们务必给朕全部报名参与。”
“朕知道这要求对你们有些太高了,毕竟这种强度的训练和刻苦的学习,也只有近半年的时间,你们的身体素质和武艺自然是比不过那些自小就练武的。”
这句话可是说到他们的心里去了,他们生下来就是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贵族,不要说吃苦了,估计连重活都没干过。
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了,但朱由校为什么还是要他们去参加呢,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办法,因为形势所迫。
北方局面已经稳定,朝堂上的主政官员基本上换了一茬,都是站边自己这里的。
边镇地区的奸商也来了一次狠的,被抄家灭族的高达三十余家,目前已经将这些走私贩卖的风气给狠狠压了下去,短时间内是不会有人敢大胆的冒风险去和蒙古人通商的。
所以接下来他要收拾清理的目标,自然就是勋贵集体了,可对待他们却不能像对待商人和文官一样,就一把刀砍到底就完事。
别看勋贵们没什么实际大权,在朝堂上的存在感也极其低微,可是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当然不是指对于普通百姓这些,而是对于皇帝自身的名声和一些臣子的看法意见。
众所周知,勋贵们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当然也有另类的,类似于帮助某一个皇帝坐稳皇位了,或者说立有大功,在巩固皇帝地位这方面有极大的贡献。
就比如朱棣的靖难功臣,虽然说是造反,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其实勉强算得上开国功臣了。
他们的身份是超然的,只要没有太大的过错或是造反之类的,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
而他们的后代呢,这样的待遇自然也是能享受到的。
这些勋贵如果不造反或是大逆不道之类的,朱由校还真的不好去动他们,如果像之前一样随意,那会寒了天下人心的。
就比如崇祯皇帝一样,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怕背锅的。
有的时候,臣子明明是在帮他说话,是在为他出谋划策,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
可当大多数人反对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沉默,甚至是遵从大多数意见,去打压这个真正的忠心事君的臣子。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寒了大家的心,你皇帝自己的态度都两边倒,无法坚定起来,别人怎么敢放手的相信你跟你去干?
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有韬略的投鼠忌器,办起事来瞻前顾后的,都保留了许多,不敢太过激进。
就比如孙传庭,崇祯对他委以重任,放他去陕西招募兵马操练强军,可自己却掏不出这个钱。
孙传庭也是知道皇帝的难处,因此就决定军饷粮食和各种军费问题,他将眼光放在了那些富得流油却还哭穷不出力的士绅地主们身上。
他通过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总算是短暂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当这些士绅地主们联名上书,并请求朝堂官员弹劾孙传庭时。
他居然下了一道旨意把孙传庭骂了一顿,并严格要求他以后不能再干了。
崇祯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外面的局势,被蒙在鼓里,听信了百官的弹劾之言才下这种旨意。
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孙传庭的这种方法是对的,是对他和国家有利的。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打压这个真正有能力为他开太平盛世臣子,至于原因嘛,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他那所谓好皇帝的名声,不想士绅官员们编排他。
殊不知,他自己最在意的,那微不足道的名声,在别人眼里就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把柄,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在农民起义最低迷时,眼看局势就要稳定下来时。
崇祯的软弱态度再一次爆发了,因为一些过错和弹劾的奏本,他毅然决然的就把孙传庭给关进了大狱。
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俘获臣子们的心,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去为自己做事呢!
这就是朱由校不能随意去动勋贵的原因,他们的身份实在太敏感了,如果好的借口理由就出手。
那些潜伏在暗中,等待时机的有心人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他们一定会把他编排成,不明事理、昏庸无能、嗜杀功臣之类的千古昏君。
然后会大肆宣扬,带动国内的风气,他们在从中推波助澜,或是引导民变起义,或是联合更多的势力来对抗他。
这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对他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此他要被动,不能去主动。
而且也不能把勋贵们都给收拾清理了,他还是需要一部分勋贵,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稳定国家和朝政的。
他为什么要任用宣城伯和惠安伯去管理漕运,为什么要挑选勋贵子弟入皇明学院,就是在向他们示好,稳住他们的想法和内心。
勋贵是个棘手的问题啊,没有一定的把握和好的借口理由,他真的不能随意出手。
7017k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再说这些的时候,朱由校明显的发现,这六个勋贵子弟的脸上都带有自豪和喜色。
总之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他这个皇帝和前面的皇帝不一样,不会再去追求所谓的稳妥,也不会畏畏缩缩的惧怕那些文官和读书人。
并且完美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要改变,大明朝如今这重文轻武的格局,向他们侧面透露了,武将不在是文官的狗,不在低人一等,很快就可以翻身了。
勋贵子弟们听了别提有多激动了,他们现在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身体里还是有热血在沸腾燃烧的。
这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又具备这个条件,很大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正常人都是不会错过的,除了真的是胆小怕死又,或是思想已经已经被带歪的那种。
而后他又趁热打铁的说道:
“相信你们也都知道了解一些,我大明朝目前的形势和情况,对朕的羽林近卫军也不陌生吧?”
“好好学习兵法韬略,练好自己的武艺和马上功夫,等武举大比开始时,你们务必给朕全部报名参与。”
“朕知道这要求对你们有些太高了,毕竟这种强度的训练和刻苦的学习,也只有近半年的时间,你们的身体素质和武艺自然是比不过那些自小就练武的。”
这句话可是说到他们的心里去了,他们生下来就是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贵族,不要说吃苦了,估计连重活都没干过。
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了,但朱由校为什么还是要他们去参加呢,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办法,因为形势所迫。
北方局面已经稳定,朝堂上的主政官员基本上换了一茬,都是站边自己这里的。
边镇地区的奸商也来了一次狠的,被抄家灭族的高达三十余家,目前已经将这些走私贩卖的风气给狠狠压了下去,短时间内是不会有人敢大胆的冒风险去和蒙古人通商的。
所以接下来他要收拾清理的目标,自然就是勋贵集体了,可对待他们却不能像对待商人和文官一样,就一把刀砍到底就完事。
别看勋贵们没什么实际大权,在朝堂上的存在感也极其低微,可是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当然不是指对于普通百姓这些,而是对于皇帝自身的名声和一些臣子的看法意见。
众所周知,勋贵们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当然也有另类的,类似于帮助某一个皇帝坐稳皇位了,或者说立有大功,在巩固皇帝地位这方面有极大的贡献。
就比如朱棣的靖难功臣,虽然说是造反,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其实勉强算得上开国功臣了。
他们的身份是超然的,只要没有太大的过错或是造反之类的,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
而他们的后代呢,这样的待遇自然也是能享受到的。
这些勋贵如果不造反或是大逆不道之类的,朱由校还真的不好去动他们,如果像之前一样随意,那会寒了天下人心的。
就比如崇祯皇帝一样,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怕背锅的。
有的时候,臣子明明是在帮他说话,是在为他出谋划策,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
可当大多数人反对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沉默,甚至是遵从大多数意见,去打压这个真正的忠心事君的臣子。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寒了大家的心,你皇帝自己的态度都两边倒,无法坚定起来,别人怎么敢放手的相信你跟你去干?
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有韬略的投鼠忌器,办起事来瞻前顾后的,都保留了许多,不敢太过激进。
就比如孙传庭,崇祯对他委以重任,放他去陕西招募兵马操练强军,可自己却掏不出这个钱。
孙传庭也是知道皇帝的难处,因此就决定军饷粮食和各种军费问题,他将眼光放在了那些富得流油却还哭穷不出力的士绅地主们身上。
他通过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总算是短暂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当这些士绅地主们联名上书,并请求朝堂官员弹劾孙传庭时。
他居然下了一道旨意把孙传庭骂了一顿,并严格要求他以后不能再干了。
崇祯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外面的局势,被蒙在鼓里,听信了百官的弹劾之言才下这种旨意。
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孙传庭的这种方法是对的,是对他和国家有利的。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打压这个真正有能力为他开太平盛世臣子,至于原因嘛,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他那所谓好皇帝的名声,不想士绅官员们编排他。
殊不知,他自己最在意的,那微不足道的名声,在别人眼里就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把柄,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在农民起义最低迷时,眼看局势就要稳定下来时。
崇祯的软弱态度再一次爆发了,因为一些过错和弹劾的奏本,他毅然决然的就把孙传庭给关进了大狱。
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俘获臣子们的心,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去为自己做事呢!
这就是朱由校不能随意去动勋贵的原因,他们的身份实在太敏感了,如果好的借口理由就出手。
那些潜伏在暗中,等待时机的有心人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他们一定会把他编排成,不明事理、昏庸无能、嗜杀功臣之类的千古昏君。
然后会大肆宣扬,带动国内的风气,他们在从中推波助澜,或是引导民变起义,或是联合更多的势力来对抗他。
这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对他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此他要被动,不能去主动。
而且也不能把勋贵们都给收拾清理了,他还是需要一部分勋贵,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稳定国家和朝政的。
他为什么要任用宣城伯和惠安伯去管理漕运,为什么要挑选勋贵子弟入皇明学院,就是在向他们示好,稳住他们的想法和内心。
勋贵是个棘手的问题啊,没有一定的把握和好的借口理由,他真的不能随意出手。
7017k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