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没有时间了
很明显了,是赵文华。
这不是赵文华的奏疏上有什么破绽。很显然,赵文华与江南一股反张经的力量合谋了。所以才能将谎言说得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周梦臣怎么判断张经说得是什么实话?并不是因为俞大猷等人的名声,也不是因为张经是抗倭名将。而是倭寇的数量。
有一个问题,张经解释了。赵文华没有解释。那就是王江泾为什么有大批倭寇。这一点连赵文华在奏疏承认了。张经是在王泾江被倭寇打败的,甚至杀良报功。
这就肯定了王泾江有大量倭寇。
张经说过,他是用了数个月的时间,才算是摸准地方,大军杀上,才有斩首一千九百余级大捷。但是赵文华没有说,好像忽然就有了一般。
但是周梦臣早就研究了倭寇行迹了,斩首一千九百级,落水无数,这一支倭寇最少在上万,甚至更多。因为张经并没有说是全歼了。倭寇行动,从来是以数百人为一队的,千人数量的队伍还有一些,但是已然不多了。至于一两万人大队人马。呵呵,即便是五峰船主王直,而今也动用不了这么多人手上岸。
不是说,王直手下没有这么多人。而是王直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倭寇,他更多势力在水上,维持他的船队就需要很多人,在岸上攻伐的人马,有数千就已经很不错了。
哪里还有更多。
所以这样规模倭寇聚集,只能倭寇进攻的开始,从一处登岸,或者撤退的时候,准备一并出海的时候。倭寇是松散的联盟,一旦到了岸上,他们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去管别人。甚至彼此之间火并的都有。也就是这个时候能做一点点勉强的合作。
张经的话,行得通。
不过,未免残酷了一些。张经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倭寇抢够了,才出击了。在军事上是毫无问题,但是其他方面未免太不地道了。
而赵文华的奏疏根本说不通。既然这样大规模倭寇聚集,只能在进攻之先,或者撤退之时。那么,进攻还是撤退,赵文华自己说的,张经见死不救。说明倭寇早就在了,只能是撤退了。既然是撤退?张经又怎么会因为倭寇坐大,而贸然出击。
当然了,这仅仅是逻辑上的毛病。
周梦臣没有证据。
因为他知道最毒的一点,说张经杀良冒功。
周梦臣很清楚,倭寇说是倭寇,说里面没有倭寇,自然是假的。有大批从九州一带来的日本武士,这是肯定的。甚至有日本一些大名明里暗里的参与。但是却也不是全部是倭寇,其中还是有大量汉人海盗的。
斩首之后,只能分辨出倭寇与中国人。却不能分辨出这中国人是从倭寇抢劫的人,还是被张经杀良冒功的人。
到时候,就要看朝廷上怎么说了。
甚至朝廷对倭寇的成分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还是两说的。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这地方方言众多,对于外地人,很多话都听不懂。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是倭寇还是外地人本身就是很难区分的人。特别是日语单单从语音上来说,说是中国方言一种,也未尝不可。
其次,说倭寇好推卸责任。毕竟倭寇的事情由来已久,最早能追溯到元朝。所以出了倭寇地方官很好推卸责任。但是,如果说出了大量百姓从贼,朝廷就要问了。这是你治下百姓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你在当地横征暴敛?激起民变。
有些事情能解释清楚,有些事情不能解释清楚。
为了防止自己出现如此的尴尬事情。最好一口咬定,是倭寇,全部是倭寇。
所以,张经如果将倭寇之中有大量民人的事情翻出来,也未必有用。甚至有害。
周梦臣而今看明白之后,也只能悠悠一叹,心中虽然有兔死狐悲之念,但也无可奈何,如果他在北京,或许还能使上一把力气。而今他在大同,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对了。”藤祥说道:“朝廷之中已经商议接替张经的人选了,徐阁老推荐了大人。大人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周梦臣一愣,随即淡淡的说道:“知道了。”
周梦撤从这一件事情上,知道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徐阶准备放弃张经了。
张经在江南将当地士绅得罪惨了,而徐阶是松江人,他也不能完全忽视家乡父老的呼声,更不要说,江南士绅本身就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否则赵文华与谁联合搞张经的?
徐阶如果不采取行动,恐怕就要面对着江南士绅为严嵩拉过去的窘境。这对徐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无他,大明向来以乡党为要。严嵩这边对江西进士从来视为子侄,加以提携。
甚至有江西进士看不上严嵩的为人,不附和严嵩。被严嵩叫来厉声训斥:“乡里子何为?”老家的臭小子想干什么?
前户部尚书王杲为了家乡水灾的赈灾款,不惜与夏言决裂。方钝对湖广后辈都很照顾。杨博更是将蒲州同乡张四维当成衣钵传人的意思。这是文官要遵守的共同道德。
徐阶也是如此。
如果闹出徐阶家乡的人都不支持徐阶,对徐阶声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
这也是徐阶在两方权衡之下,只能放弃张经的原因。
第二件事情,徐阶不肯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而今夹袋里面也没有什么人了。
毕竟江南而今的局势,非一般人可以料理的。估计徐阶夹带里面的人,清流读书人居多。但是能分忧解难的人却是少了。在地方上有出色的成绩的人,更少了。周梦臣也就脱颖而出了。
虽然周梦臣与徐阶之间有些矛盾。但是双方从来没有撕破脸。按理说也是在同一阵营的人。
只要利益足够,想来有办法和好如初的。
而且周梦臣当初就想去江南。来大同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周梦臣有一种预感。他留在大同的时间不多了。张经这个案子,而今还在争论之中,作为嘉靖三十四年,两党相争又一题眼,决计不会那么容易结束的。徐阶即便是放弃了张经,也不能做出放弃的姿态。毕竟,下面很多人看着的。如果上面大佬不保下面的人,谁还给你卖命的。
但是周梦臣知道,徐阶估计将这一场戏唱成苦肉计。
当这一件事情过去之后。江南任职之事,就是两党之间下一个争论的要点。
毕竟,江南即便是有了倭乱,也是大明第一的财政重地,是大同远远不能比的。地位太过重要了。
周梦臣内心深处,对江南未必没有向往,毕竟江南天下繁华之地,人文鼎盛之地,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周梦臣气学要在大明成为显学,不在江南占据一席之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今年之内,无论如何要复套。”周梦臣心中下定决心。内外形势快速发展,已经没有给周梦臣更多时间了。从嘉靖三十到而今,周梦臣整整在大同待了五年。是时候要终结的时候了。
周梦臣谢过藤祥,想了想,还是将自己对王经江之战的分析,写进密折之中,请藤祥转交大内。
这就是周梦臣能为张经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了。随即周梦臣将自己小圈子里面的人全部叫在一起。这是第一场平叛会议,却不是最后一场。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很明显了,是赵文华。
这不是赵文华的奏疏上有什么破绽。很显然,赵文华与江南一股反张经的力量合谋了。所以才能将谎言说得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周梦臣怎么判断张经说得是什么实话?并不是因为俞大猷等人的名声,也不是因为张经是抗倭名将。而是倭寇的数量。
有一个问题,张经解释了。赵文华没有解释。那就是王江泾为什么有大批倭寇。这一点连赵文华在奏疏承认了。张经是在王泾江被倭寇打败的,甚至杀良报功。
这就肯定了王泾江有大量倭寇。
张经说过,他是用了数个月的时间,才算是摸准地方,大军杀上,才有斩首一千九百余级大捷。但是赵文华没有说,好像忽然就有了一般。
但是周梦臣早就研究了倭寇行迹了,斩首一千九百级,落水无数,这一支倭寇最少在上万,甚至更多。因为张经并没有说是全歼了。倭寇行动,从来是以数百人为一队的,千人数量的队伍还有一些,但是已然不多了。至于一两万人大队人马。呵呵,即便是五峰船主王直,而今也动用不了这么多人手上岸。
不是说,王直手下没有这么多人。而是王直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倭寇,他更多势力在水上,维持他的船队就需要很多人,在岸上攻伐的人马,有数千就已经很不错了。
哪里还有更多。
所以这样规模倭寇聚集,只能倭寇进攻的开始,从一处登岸,或者撤退的时候,准备一并出海的时候。倭寇是松散的联盟,一旦到了岸上,他们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去管别人。甚至彼此之间火并的都有。也就是这个时候能做一点点勉强的合作。
张经的话,行得通。
不过,未免残酷了一些。张经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倭寇抢够了,才出击了。在军事上是毫无问题,但是其他方面未免太不地道了。
而赵文华的奏疏根本说不通。既然这样大规模倭寇聚集,只能在进攻之先,或者撤退之时。那么,进攻还是撤退,赵文华自己说的,张经见死不救。说明倭寇早就在了,只能是撤退了。既然是撤退?张经又怎么会因为倭寇坐大,而贸然出击。
当然了,这仅仅是逻辑上的毛病。
周梦臣没有证据。
因为他知道最毒的一点,说张经杀良冒功。
周梦臣很清楚,倭寇说是倭寇,说里面没有倭寇,自然是假的。有大批从九州一带来的日本武士,这是肯定的。甚至有日本一些大名明里暗里的参与。但是却也不是全部是倭寇,其中还是有大量汉人海盗的。
斩首之后,只能分辨出倭寇与中国人。却不能分辨出这中国人是从倭寇抢劫的人,还是被张经杀良冒功的人。
到时候,就要看朝廷上怎么说了。
甚至朝廷对倭寇的成分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还是两说的。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这地方方言众多,对于外地人,很多话都听不懂。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是倭寇还是外地人本身就是很难区分的人。特别是日语单单从语音上来说,说是中国方言一种,也未尝不可。
其次,说倭寇好推卸责任。毕竟倭寇的事情由来已久,最早能追溯到元朝。所以出了倭寇地方官很好推卸责任。但是,如果说出了大量百姓从贼,朝廷就要问了。这是你治下百姓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你在当地横征暴敛?激起民变。
有些事情能解释清楚,有些事情不能解释清楚。
为了防止自己出现如此的尴尬事情。最好一口咬定,是倭寇,全部是倭寇。
所以,张经如果将倭寇之中有大量民人的事情翻出来,也未必有用。甚至有害。
周梦臣而今看明白之后,也只能悠悠一叹,心中虽然有兔死狐悲之念,但也无可奈何,如果他在北京,或许还能使上一把力气。而今他在大同,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对了。”藤祥说道:“朝廷之中已经商议接替张经的人选了,徐阁老推荐了大人。大人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周梦臣一愣,随即淡淡的说道:“知道了。”
周梦撤从这一件事情上,知道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徐阶准备放弃张经了。
张经在江南将当地士绅得罪惨了,而徐阶是松江人,他也不能完全忽视家乡父老的呼声,更不要说,江南士绅本身就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否则赵文华与谁联合搞张经的?
徐阶如果不采取行动,恐怕就要面对着江南士绅为严嵩拉过去的窘境。这对徐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无他,大明向来以乡党为要。严嵩这边对江西进士从来视为子侄,加以提携。
甚至有江西进士看不上严嵩的为人,不附和严嵩。被严嵩叫来厉声训斥:“乡里子何为?”老家的臭小子想干什么?
前户部尚书王杲为了家乡水灾的赈灾款,不惜与夏言决裂。方钝对湖广后辈都很照顾。杨博更是将蒲州同乡张四维当成衣钵传人的意思。这是文官要遵守的共同道德。
徐阶也是如此。
如果闹出徐阶家乡的人都不支持徐阶,对徐阶声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
这也是徐阶在两方权衡之下,只能放弃张经的原因。
第二件事情,徐阶不肯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而今夹袋里面也没有什么人了。
毕竟江南而今的局势,非一般人可以料理的。估计徐阶夹带里面的人,清流读书人居多。但是能分忧解难的人却是少了。在地方上有出色的成绩的人,更少了。周梦臣也就脱颖而出了。
虽然周梦臣与徐阶之间有些矛盾。但是双方从来没有撕破脸。按理说也是在同一阵营的人。
只要利益足够,想来有办法和好如初的。
而且周梦臣当初就想去江南。来大同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周梦臣有一种预感。他留在大同的时间不多了。张经这个案子,而今还在争论之中,作为嘉靖三十四年,两党相争又一题眼,决计不会那么容易结束的。徐阶即便是放弃了张经,也不能做出放弃的姿态。毕竟,下面很多人看着的。如果上面大佬不保下面的人,谁还给你卖命的。
但是周梦臣知道,徐阶估计将这一场戏唱成苦肉计。
当这一件事情过去之后。江南任职之事,就是两党之间下一个争论的要点。
毕竟,江南即便是有了倭乱,也是大明第一的财政重地,是大同远远不能比的。地位太过重要了。
周梦臣内心深处,对江南未必没有向往,毕竟江南天下繁华之地,人文鼎盛之地,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周梦臣气学要在大明成为显学,不在江南占据一席之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今年之内,无论如何要复套。”周梦臣心中下定决心。内外形势快速发展,已经没有给周梦臣更多时间了。从嘉靖三十到而今,周梦臣整整在大同待了五年。是时候要终结的时候了。
周梦臣谢过藤祥,想了想,还是将自己对王经江之战的分析,写进密折之中,请藤祥转交大内。
这就是周梦臣能为张经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了。随即周梦臣将自己小圈子里面的人全部叫在一起。这是第一场平叛会议,却不是最后一场。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