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让代藩去漳州府,其实是一个很冒险的事情。
如同朱徽煣刚刚所想的那样,做出这个决定,朱祁玉是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的。
他之所以挑选代王朱仕壥,一是因为他自己有移封的意愿,二是因为,在整饬军屯的过程当中,代王实实在在的出了很大的力。
这两者是朱祁玉选择他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却是,代王本身足够懦弱的性格,能够让以后的局面更好收拾一些。
有了互市的经验在,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这种利益,放在藩王身上,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海上不比边境,就算是真的势力发展起来,也很难威胁到朝廷,但是,即便是不对朝廷造成威胁,光是盘踞一方,成为国中之国,便已经是不能接受的事了。
作为一个皇帝,朱祁玉自然要对这一点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现如今,出于种种原因,朝廷不能出面,朱祁玉自己也不能出面推动此事,所以,需要藩王来做。
朱祁玉并不介意,在这个过程,代王因此而获利,但是,至少要保证的一点是,在之后时机成熟,朝廷需要接管的时候,他不能成为阻碍。
所以,这才是打从刚刚开始,朱祁玉就一直在试探朱仕壥的原因所在,事关重大,他必须要确定,这位代王爷,到底是真的懦弱无能,还是故意展现出这样的形象,以求安稳度日。
说白了,他只是需要一个藩王到漳州府坐镇而已,至于到底是谁,那要看谁更符合他的要求。
就比如说,岷王这样的,明显就不合适,他的心思太灵巧了,虽然到达漳州府之后初期会很好用,但是,却会有不可控的风险。
至于代王……
目前看来,是合适的,虽然话不好听,但是朱祁玉必须实话实说,他这位王叔,就眼下看来,不仅胆小懦弱,而且还少智无谋,像是岷王刚刚,明显就看得出来,他给了代王万石俸禄,是在以利诱之,可代王自己却没看出来。
之前在文华殿的时候,为了一个区区皇庄,周王,鲁王等人再三不肯答应,就是怕引起朝廷忌惮。
可是,组建船队这种同样可能会犯忌讳的事,朱祁玉就这么劝了几句,代王就动心了。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没怎么接触过朝局政事,智谋一道,也并不精擅。
既是如此,也才更加令人放心……
看着底下代王犹犹豫豫的样子,朱祁玉也就顺水推舟,开口道。
“岷王叔祖此言,倒是有理,海上风波不定,又有倭寇不时出现,三五百人船队出海,的确难有其效。”
“如此的话,朕倒还有一个别的法子,代王叔可以一试。”
听前头半句话,朱仕壥还以为天子终于打消了派人出海的念头,毕竟,抛开天子给他的赏赐不谈,这位代王爷之所以不愿意应下这个差事,更多的还是觉得没有必要。
这朝廷多年都已经没有派人出海过了,往前倒到永乐年间,郑和下了那么多次西洋,无非也就是带回来了一些珍奇异宝,对于朝局社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现下天子又要遣人出海,为的却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要查探一番这不知真假的舆图是否可信,这着实是……
说句不好听的,代王爷觉得,是在瞎折腾!
所幸的是,天子自己也知道,这是在瞎折腾,所以没打算劳民伤财的再建一支郑和一样的船队下海。
可不让朝廷劳民伤财,这差事就压到他的身上了,天可怜见的,他就是不想继续待在大同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
抬头看着天子‘温和’的目光,代王很想说要不别折腾了,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没那个胆子,只能乖乖的道。
“臣洗耳恭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朱祁玉扫了一眼底下二人,半不在意的开口道。
“代王叔若自己觉得组建船队没有把握,或可从当地商贾富户渔民当中择有意愿之人,命其出海,凡能完善舆图者,视其情状许以重金,自然会有大批人蜂拥而出,替王叔前去试水。”
这话说的随意,但是,底下代王一听,汗都快滴下来了,他颤巍巍的拱了拱手,道。
“陛下,臣万万不敢行此事啊!”
“太祖皇帝早有禁令,民间商贾不得下海,此乃祖制,臣万不敢冒犯……”
一旁的岷王也是脸色大变,不过,相对于代王,他明显更沉稳一些,并没有直接否认,而是道。
“陛下,此事的确不甚妥当,还请陛下三思。”
大明的海禁政策由来已久,不过,倒不是全盘禁止,就像代王所说的,禁的事民间贸易,朝廷的船只,还是可以正常下海的,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之事。
因此,刚刚朱祁玉虽然一直在提要派遣船队出海,完善舆图,但是,他们都只下意识的以为,是朝廷派船只出海,再不济,哪怕是代王府的船队,只要有皇帝的旨意,也无大碍。
但是,若是让民间商船出海,则是彻彻底底的违背太祖禁令之举,也怪不得代王有这么大的反应。
不过,朱祁玉便是为此而来,自然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看着代王一脸惊惧的样子,他不由皱了皱眉,自入殿以后,首次沉了脸色,怫然不悦道。
“王叔的意思,是朕在任意胡闹,更易祖制吗?”
啊这……
天子之威,非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即便是常在朝堂的大臣,见到这样的皇帝也要战战兢兢,何况是代王这个性格本就懦弱,且很少入朝的藩王。
之前的时候,皇帝无论如何,都是以亲和态度示人,此刻生其气来,顿时让代王觉得周身的空气都变得有些寒冷。
当下,他也顾不得自己什么藩王的身份,立刻就跪了下来,道。
“陛下明鉴,臣万不敢有此意。”
殿中沉寂下来,上首没有丝毫的反应,但是,代王却不敢抬头去看,短短的一瞬间,却让他仿佛觉得过去了许久一样。
待得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时,已经恢复了平静温和。
“王叔这是做什么,咱们不过家人闲话,您是长辈,何必行此大礼,快快平身。”
代王小心翼翼的站起身来,却发现刚刚感觉到的那种让人窒息的气氛,已经消失不见,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恍忽之间,让他以为是错觉,但是,看着旁边岷王同样低垂下来的手,又让他清晰的认识到,刚刚不是错觉。
君恩似海,君威如狱,果非虚言也!
紧接着,天子再度开口,态度诚恳,道。
“海禁乃是祖制,朕自然不会随意更动,不然的话,朝廷文武只怕也不会答应。”
“只不过,太祖禁者,乃是海民私通诸国,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如今朕只是想要悬赏令海民为朕勘探诸国,完善舆图,此与海禁之政,并无相悖之处。”
“代王叔觉得呢?”
这……还能这么说吗?
朱仕壥一时有些发愣,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民间常言,大明的海禁用一言以概括,片板不得下海。
但是实际上,这话说的太过绝对。
大明的海禁政策,主要来自于大明律的规定和太祖时期的几条禁令。
首先是大明律,其中兵律有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其次是太祖颁布的禁令,洪武四年,曾有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但是,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当初方国珍部归附而来的军队,防止其伪装海民私逃。
然后便是洪武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七年,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洪武三十年,再次申禁,民间不得擅出海互市。
这些就是海禁的基础,在此之上,永乐,宣德年间,也曾出过禁令,但是,基本都是再次申明旧制。
与此同时,手段上有所变化,永乐二年太宗皇帝直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以实际上,大明的海禁有三个特点。
其一就是禁民间不禁官方,否则的话,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之举。
其二就是禁互市不禁朝贡,外国的贡船到达大明,仍旧是允许上岸的。
其三就是禁远航不禁渔猎,这一点在太宗皇帝的禁令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平头船最大的缺点,就是承受不了太大的风浪,不能进行远洋航行,但是,民间下海进行渔猎,仍旧是可以的。
这些禁令,说白了其实就两个核心,和太祖一贯的治国思想一脉相承,其一是重农抑商,若是渔猎生产,便无禁忌,可若是进行贸易,便当禁止,其二便是维护大明和海外诸国的外交关系,具体来说罢互市,建朝贡。
所以实际上,海禁政策,本身属于配合国政的一部分,说是片板不得下海,的确夸张了些。
但是,如果不算那些渔民的话,对于民间来说,也的确算是如此了。
眼瞧着天子揣着明白装湖涂,朱仕壥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的开口道。
“陛下明鉴,我朝海禁,的确并无禁止探寻海图之举,但是,民间商贾多是奸猾之徒,往常海禁严时,尚有海民冒充使节,海盗,官员出海私贩,若允其出海探寻海图,这些人必定更加猖獗,堂而皇之的大行私贩之举,若是如此,则臣之过也。”
这话问出来,一旁的朱徽煣都一阵无语。
天子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来,还问还问,这么简单的道理,天子能不清楚吗?
还要你来提醒不成?
果不其然,下一刻,天子略带平澹的声音响起,道。
“朕给代王叔的差事,是想法子勘探诸国,完善舆图,又不是掌一方民政,让这些民间海民出海,也是为此,代王叔只需选精擅水性,通晓航道之人,交给他们便是。”
“至于这些人是不是地底下贩卖货物,违背朝廷海禁,那自是地方官府之事,若真有人犯禁,地方官员自会依律查办,王叔何必操心?”
口气当中隐隐带着的一丝不满,让朱仕壥更是脸色一变,立刻到。
“陛下明鉴,臣绝无干涉地方民政之意。”
驭人之道,在恩威并施,小小的敲了一下,朱祁玉也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直接道。
“既是如此,各办各的差事便是,该说的也都说了,王叔若是不愿移封,朕也不强求,另选他人便是。”
言下之意,你代王不去,朱祁玉也会再找别人去,反正差事谁都能办,只不过,你要是不去,移封之事,也就不要再想了,哦对了,还有增禄的事,自然也无从谈起。
这一句话说出,朱仕壥的脸色顿时变得纠结无比。
见此状况,一旁的朱徽煣看的着急,稍稍犹豫了一下,便上前道。
“代王,陛下所言甚是,移封之事毕竟干系重大,若无情由,贸然移封,岂不是徒令陛下受朝野非议?”
“而且,这万国坤舆全图绘制精良,你我蒙陛下恩信,得见此图,此乃陛下信重,且不可辜负啊!”
看着对面朱徽煣拼命给他使眼色的样子,朱仕壥顿时打了个激灵,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这万国坤舆全图,明显是宫中秘藏,至少在此之前,必定从未示人。
天子如今拿出来给他们看,就是想要让他们去勘探这舆图是否为真,而此事涉及海禁,一旦叫朝中知晓,必定会掀起轩然大波,事已至此,早就不是他代王答不答应的事了,而是他必须要答应。
他答应了,那么他就是替天子做事,就算是以后朝臣弹劾他,天子也自然会护着,可是,要是他不答应,那万一等他出宫之后,京城中出现什么莫名其妙的消息,譬如天子为了区区好奇心,想要让海民出海,就单纯是为了一副不知真假的舆图,置百姓性命于不顾。
那么,由此引发的风波,会归在谁的身上呢?
说白了,这舆图只有他们见过,但凡是出了这样的事,天子必定怀疑到他们的身上。
到时候,代藩可就不是移不了封的问题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同朱徽煣刚刚所想的那样,做出这个决定,朱祁玉是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的。
他之所以挑选代王朱仕壥,一是因为他自己有移封的意愿,二是因为,在整饬军屯的过程当中,代王实实在在的出了很大的力。
这两者是朱祁玉选择他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却是,代王本身足够懦弱的性格,能够让以后的局面更好收拾一些。
有了互市的经验在,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这种利益,放在藩王身上,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海上不比边境,就算是真的势力发展起来,也很难威胁到朝廷,但是,即便是不对朝廷造成威胁,光是盘踞一方,成为国中之国,便已经是不能接受的事了。
作为一个皇帝,朱祁玉自然要对这一点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现如今,出于种种原因,朝廷不能出面,朱祁玉自己也不能出面推动此事,所以,需要藩王来做。
朱祁玉并不介意,在这个过程,代王因此而获利,但是,至少要保证的一点是,在之后时机成熟,朝廷需要接管的时候,他不能成为阻碍。
所以,这才是打从刚刚开始,朱祁玉就一直在试探朱仕壥的原因所在,事关重大,他必须要确定,这位代王爷,到底是真的懦弱无能,还是故意展现出这样的形象,以求安稳度日。
说白了,他只是需要一个藩王到漳州府坐镇而已,至于到底是谁,那要看谁更符合他的要求。
就比如说,岷王这样的,明显就不合适,他的心思太灵巧了,虽然到达漳州府之后初期会很好用,但是,却会有不可控的风险。
至于代王……
目前看来,是合适的,虽然话不好听,但是朱祁玉必须实话实说,他这位王叔,就眼下看来,不仅胆小懦弱,而且还少智无谋,像是岷王刚刚,明显就看得出来,他给了代王万石俸禄,是在以利诱之,可代王自己却没看出来。
之前在文华殿的时候,为了一个区区皇庄,周王,鲁王等人再三不肯答应,就是怕引起朝廷忌惮。
可是,组建船队这种同样可能会犯忌讳的事,朱祁玉就这么劝了几句,代王就动心了。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没怎么接触过朝局政事,智谋一道,也并不精擅。
既是如此,也才更加令人放心……
看着底下代王犹犹豫豫的样子,朱祁玉也就顺水推舟,开口道。
“岷王叔祖此言,倒是有理,海上风波不定,又有倭寇不时出现,三五百人船队出海,的确难有其效。”
“如此的话,朕倒还有一个别的法子,代王叔可以一试。”
听前头半句话,朱仕壥还以为天子终于打消了派人出海的念头,毕竟,抛开天子给他的赏赐不谈,这位代王爷之所以不愿意应下这个差事,更多的还是觉得没有必要。
这朝廷多年都已经没有派人出海过了,往前倒到永乐年间,郑和下了那么多次西洋,无非也就是带回来了一些珍奇异宝,对于朝局社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现下天子又要遣人出海,为的却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要查探一番这不知真假的舆图是否可信,这着实是……
说句不好听的,代王爷觉得,是在瞎折腾!
所幸的是,天子自己也知道,这是在瞎折腾,所以没打算劳民伤财的再建一支郑和一样的船队下海。
可不让朝廷劳民伤财,这差事就压到他的身上了,天可怜见的,他就是不想继续待在大同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
抬头看着天子‘温和’的目光,代王很想说要不别折腾了,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没那个胆子,只能乖乖的道。
“臣洗耳恭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朱祁玉扫了一眼底下二人,半不在意的开口道。
“代王叔若自己觉得组建船队没有把握,或可从当地商贾富户渔民当中择有意愿之人,命其出海,凡能完善舆图者,视其情状许以重金,自然会有大批人蜂拥而出,替王叔前去试水。”
这话说的随意,但是,底下代王一听,汗都快滴下来了,他颤巍巍的拱了拱手,道。
“陛下,臣万万不敢行此事啊!”
“太祖皇帝早有禁令,民间商贾不得下海,此乃祖制,臣万不敢冒犯……”
一旁的岷王也是脸色大变,不过,相对于代王,他明显更沉稳一些,并没有直接否认,而是道。
“陛下,此事的确不甚妥当,还请陛下三思。”
大明的海禁政策由来已久,不过,倒不是全盘禁止,就像代王所说的,禁的事民间贸易,朝廷的船只,还是可以正常下海的,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之事。
因此,刚刚朱祁玉虽然一直在提要派遣船队出海,完善舆图,但是,他们都只下意识的以为,是朝廷派船只出海,再不济,哪怕是代王府的船队,只要有皇帝的旨意,也无大碍。
但是,若是让民间商船出海,则是彻彻底底的违背太祖禁令之举,也怪不得代王有这么大的反应。
不过,朱祁玉便是为此而来,自然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看着代王一脸惊惧的样子,他不由皱了皱眉,自入殿以后,首次沉了脸色,怫然不悦道。
“王叔的意思,是朕在任意胡闹,更易祖制吗?”
啊这……
天子之威,非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即便是常在朝堂的大臣,见到这样的皇帝也要战战兢兢,何况是代王这个性格本就懦弱,且很少入朝的藩王。
之前的时候,皇帝无论如何,都是以亲和态度示人,此刻生其气来,顿时让代王觉得周身的空气都变得有些寒冷。
当下,他也顾不得自己什么藩王的身份,立刻就跪了下来,道。
“陛下明鉴,臣万不敢有此意。”
殿中沉寂下来,上首没有丝毫的反应,但是,代王却不敢抬头去看,短短的一瞬间,却让他仿佛觉得过去了许久一样。
待得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时,已经恢复了平静温和。
“王叔这是做什么,咱们不过家人闲话,您是长辈,何必行此大礼,快快平身。”
代王小心翼翼的站起身来,却发现刚刚感觉到的那种让人窒息的气氛,已经消失不见,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恍忽之间,让他以为是错觉,但是,看着旁边岷王同样低垂下来的手,又让他清晰的认识到,刚刚不是错觉。
君恩似海,君威如狱,果非虚言也!
紧接着,天子再度开口,态度诚恳,道。
“海禁乃是祖制,朕自然不会随意更动,不然的话,朝廷文武只怕也不会答应。”
“只不过,太祖禁者,乃是海民私通诸国,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如今朕只是想要悬赏令海民为朕勘探诸国,完善舆图,此与海禁之政,并无相悖之处。”
“代王叔觉得呢?”
这……还能这么说吗?
朱仕壥一时有些发愣,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民间常言,大明的海禁用一言以概括,片板不得下海。
但是实际上,这话说的太过绝对。
大明的海禁政策,主要来自于大明律的规定和太祖时期的几条禁令。
首先是大明律,其中兵律有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其次是太祖颁布的禁令,洪武四年,曾有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但是,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当初方国珍部归附而来的军队,防止其伪装海民私逃。
然后便是洪武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七年,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洪武三十年,再次申禁,民间不得擅出海互市。
这些就是海禁的基础,在此之上,永乐,宣德年间,也曾出过禁令,但是,基本都是再次申明旧制。
与此同时,手段上有所变化,永乐二年太宗皇帝直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以实际上,大明的海禁有三个特点。
其一就是禁民间不禁官方,否则的话,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之举。
其二就是禁互市不禁朝贡,外国的贡船到达大明,仍旧是允许上岸的。
其三就是禁远航不禁渔猎,这一点在太宗皇帝的禁令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平头船最大的缺点,就是承受不了太大的风浪,不能进行远洋航行,但是,民间下海进行渔猎,仍旧是可以的。
这些禁令,说白了其实就两个核心,和太祖一贯的治国思想一脉相承,其一是重农抑商,若是渔猎生产,便无禁忌,可若是进行贸易,便当禁止,其二便是维护大明和海外诸国的外交关系,具体来说罢互市,建朝贡。
所以实际上,海禁政策,本身属于配合国政的一部分,说是片板不得下海,的确夸张了些。
但是,如果不算那些渔民的话,对于民间来说,也的确算是如此了。
眼瞧着天子揣着明白装湖涂,朱仕壥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的开口道。
“陛下明鉴,我朝海禁,的确并无禁止探寻海图之举,但是,民间商贾多是奸猾之徒,往常海禁严时,尚有海民冒充使节,海盗,官员出海私贩,若允其出海探寻海图,这些人必定更加猖獗,堂而皇之的大行私贩之举,若是如此,则臣之过也。”
这话问出来,一旁的朱徽煣都一阵无语。
天子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来,还问还问,这么简单的道理,天子能不清楚吗?
还要你来提醒不成?
果不其然,下一刻,天子略带平澹的声音响起,道。
“朕给代王叔的差事,是想法子勘探诸国,完善舆图,又不是掌一方民政,让这些民间海民出海,也是为此,代王叔只需选精擅水性,通晓航道之人,交给他们便是。”
“至于这些人是不是地底下贩卖货物,违背朝廷海禁,那自是地方官府之事,若真有人犯禁,地方官员自会依律查办,王叔何必操心?”
口气当中隐隐带着的一丝不满,让朱仕壥更是脸色一变,立刻到。
“陛下明鉴,臣绝无干涉地方民政之意。”
驭人之道,在恩威并施,小小的敲了一下,朱祁玉也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直接道。
“既是如此,各办各的差事便是,该说的也都说了,王叔若是不愿移封,朕也不强求,另选他人便是。”
言下之意,你代王不去,朱祁玉也会再找别人去,反正差事谁都能办,只不过,你要是不去,移封之事,也就不要再想了,哦对了,还有增禄的事,自然也无从谈起。
这一句话说出,朱仕壥的脸色顿时变得纠结无比。
见此状况,一旁的朱徽煣看的着急,稍稍犹豫了一下,便上前道。
“代王,陛下所言甚是,移封之事毕竟干系重大,若无情由,贸然移封,岂不是徒令陛下受朝野非议?”
“而且,这万国坤舆全图绘制精良,你我蒙陛下恩信,得见此图,此乃陛下信重,且不可辜负啊!”
看着对面朱徽煣拼命给他使眼色的样子,朱仕壥顿时打了个激灵,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这万国坤舆全图,明显是宫中秘藏,至少在此之前,必定从未示人。
天子如今拿出来给他们看,就是想要让他们去勘探这舆图是否为真,而此事涉及海禁,一旦叫朝中知晓,必定会掀起轩然大波,事已至此,早就不是他代王答不答应的事了,而是他必须要答应。
他答应了,那么他就是替天子做事,就算是以后朝臣弹劾他,天子也自然会护着,可是,要是他不答应,那万一等他出宫之后,京城中出现什么莫名其妙的消息,譬如天子为了区区好奇心,想要让海民出海,就单纯是为了一副不知真假的舆图,置百姓性命于不顾。
那么,由此引发的风波,会归在谁的身上呢?
说白了,这舆图只有他们见过,但凡是出了这样的事,天子必定怀疑到他们的身上。
到时候,代藩可就不是移不了封的问题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