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以于谦的身份地位,他提出的方案,自然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
不少大臣听完之后,便忍不住低头思索起来。
所谓东宫出阁备府,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毕竟,正常情况下,每过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太子。
大明传承至今,实际上按照所谓仪典操办的东宫官属基本没有,每一届东宫都因实际情况不同,在仪典规制官属上有所差别。
这也是当初天子为如今的东宫太子操办出阁仪典,但并不打算备府时,朝臣们没有太多激烈反对的原因所在。
如今,于谦提出的方案,可以视为是折中的方案。
东宫下设一府二坊一局,内置官属以辅太子,所谓出阁备府,就是随着太子出阁,让这几个衙门一同运转起来。
然而现在,一方面是东宫年纪太小,连蒙学都没有,即便出阁,这几个衙门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所以全员备置,的确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出于天家的微妙关系和朝野上下隐约蔓延的流言,不备府属,又会损伤天子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群臣心中也的确有一丝隐忧。
那就是,万一过上几年,天子真的改了主意,不肯为东宫备置属官,那么礼法和朝政卷在一起,也是一桩麻烦事。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但是于谦所说的方案,却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即只备置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的主官,佐贰官及属吏都暂时空缺,相当于将衙门的架构拉起来,但是暂时不往里面填充人选。
如此一来,名义上东宫官署已经备置了,后续只需要一个个的往里调人即可,而且,这几个衙门有自己的主官,即便是需要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先操持着,不会耽误正事。
于是,朝中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之声。
接着,礼部的胡濙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既符合礼制,又能顾及朝廷实情,实为良策,就礼制而言,如此举办东宫出阁仪典,亦是最合适之举,老臣附议。”
御座之上,朱祁钰略略有些意外。
他没有想到,在这件事情上,胡濙这个老狐狸,竟然会是头一个冒出来的,这可不符合他和光同尘的风格。
不过,目光在底下扫了一圈,他依旧没有说话。
于是,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变得喧嚣起来,众臣都有些拿捏不准,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前的时候,余俨出面,他们觉得那代表着天子的意思,后来,陈循出面,天子意外的准了开设詹事府的建议,他们又觉得,那是天子的意思,现如今,于谦又提出不同的意见。
而于谦……
虽然说这位于少保有时候会跟天子顶牛,但是,这种事情上,于少保应该不会站错位置吧?
何况,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但是,关于兵部的人事调动和于少保的那份奏疏,天子好像都已经准了。
这种当口,于谦出面,代表的难道会不是天子的意思?
这种种矛盾的迹象,已经让群臣彻底晕了头,摸不清楚天子到底是何态度。
片刻之后,群臣当中,又站出来了一人,是俞士悦!
他和其他的人一样,此刻也拿不准天子的意思,但是,就在刚刚,于谦走出去的时候,看了他一眼。
虽然说,在那天于府一叙之后,对于这个已经有些走上“歪路”的老朋友,俞士悦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渐渐疏远。
但是,多年的老友,他还是一眼就读懂了于谦的意思。
那是遗憾的意思!
限于场合,于谦没有办法传达更多,但是,俞士悦读懂了。
于谦是在遗憾,他直到现在,都没有开口说话。
或者换句话说,于谦是希望,俞士悦这个时候能够站在朝堂上说话的。
这个眼神,让俞士悦心中挣扎了许久。
到了现在,这场廷议的走向,他已经彻底无法把握了。
作为内阁大臣,天子的态度不清,俞士悦本打定了主意,保持沉默下去。
但是,于谦的态度……
实话说,俞士悦是相信于谦判断的,相信他不会在这种问题上犯糊涂。
但是,俞次辅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现在跟天子的关系,虽然算得上亲近,但是远远称不上是心腹的地步,论对天子心思的把握,更不可能像于谦一样。
出面没关系,但要是说错了,尤其是在这样关键的问题上,对于仕途的影响,可是不知凡几。
于是,俞士悦迟迟没有站出来,但是心中,却不断盘旋着于谦那个遗憾的眼神。
直到,他看着在一片议论声中岿然不动的于谦,忽然就想起来,那天晚上于谦给他的告诫。
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
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重要吗?
身为人臣,重要的是立正言,行正事,若于国有益,即便违逆天子之意,又有何妨?
只知揣测君心,奉迎上意,活到最后,不过一佞臣而已。
若满朝皆是如此,国家社稷又有何希望?
俞仕朝,何时竟也成了这样的人?
低头自嘲一笑,俞次辅最终再次和于谦站在了一起,他开口道。
“陛下,东宫安稳,则传承有序,储本稳固,则社稷稳固,臣蒙陛下错爱,有意令臣辅佐太子,为太子府詹事,定当尽心竭力,导太子以正途,安国本于社稷。”
这番话掷地有声,一下子让朝堂上安静了下来,群臣瞪大了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有些不懂,俞次辅这是发什么疯?
现如今的状况,谁也摸不清天子的想法。
就算于谦是天子的人,受了天子的授意出面为太子备府。
但是,从人之常情来讲,天子无论如何,心里也是会不舒服的。
这个时候,身为内阁大臣,贸贸然出什么风头?
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天子金口玉言已经定下,就算您俞次辅什么都不说,只要出阁的提议能够通过,那么太子府詹事的职位,也是跑不了的。
何必要如此抢着跳出来,为还未出阁的东宫表忠心?
难道说,在朝堂混迹了这么多年,您俞大人还是没搞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吗?
于是,不出所料,下一刻,群臣便看到,天子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似乎,有几分意外,又有几分不悦。
朱祁钰的确有些不高兴,但,不是对俞士悦,而是……
“大冢宰,陈总宪,你们二人对此事,是何看法?”
将事情挑开了说,太子备不备府,对于朱祁钰来说,压根就不重要。
朱鉴背后的那些勾当,早就被某个小公爷透露了个底掉,所以,根本就不足为惧。
唯一让朱祁钰有些始料不及的,是襄王的出面,但是,最终也被老岷王压了下来。
所以,其实从头到尾,虽有波折,但是事情的发展,一直在朱祁钰的控制当中。
东宫要出阁,不备府也无妨,备府也无妨。
总归,影响不了大局。
他之所以迟迟不肯表露态度,是因为最近的朝中,弥漫着一股不正之风。
这种苗头他很熟悉,这是……党争!
毋庸置疑,前段时间,朱鉴和俞士悦在内阁的擂台,就是一种表现。
但是,这股风气并不是因他们而起,也不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如果非要究个根底时间的话,差不多,应该是太上皇确定归朝的消息传回的时候,开始蔓延起来的。
或许是因为天家之事太过敏感,从商议迎复的仪注开始,到后面朝堂上的种种事件,群臣都越来越在意站队和立场。
被英国公府笼络的那帮人,竭力为太上皇争取,而朱祁钰这边的话,则明里暗里的开始使绊子。
朝中很多两边都不属于的大臣,在朝堂上也开始小心翼翼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无比谨慎,做任何的决定,都要先以各种方式试探他这个天子的意思,然后再做决定。
不论是非,不论对错,只讲利益,只讲立场。
这便是党争的雏形!
当所有人都开始考虑,怎么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对自己的对手是有坏处的,那么,必然就会产生朋党。
党争是一颗毒瘤,所以,必须要摘掉!
毋庸置疑,朝堂之上,天子就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党争最开始的苗头,就是争相讨好天子,视天子心意而决定自己的立场。
如果说,朱祁钰想要的是大权独揽,言出法随,满朝奉迎,无有不从,那么,这自然是好事。
但是,看过了百年兴衰,朱祁钰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是平凡人。
他看过自家大侄子的“成化犁庭”,看过朱祐樘的“弘治中兴”,看过朱厚熜的“大礼议”,也看过朱由检的“内阁连连换”。
这些皇帝,或有英明,或有仁慈,或有谋略,或有大志,但,也都有犯错的时候。
朱见深宠信万氏,戕害皇嗣,朱祐樘偏爱外戚,放任他们胡作非为,朱厚熜权压一朝,却容不下一个敢说实话的海瑞,朱由检空有大志,却狭私多疑,难挽大厦之倾。
即便他曾看过百年兴衰,即便他是天命所归。
但,他又何敢说自己不会犯错?
如若朝廷上下,皆要看他的心意决定自己的立场,有些人因是他的心腹而赞同他的决定,有些人因支持太上皇而反对他的决定。
日子久了,朱祁钰又如何能够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声音,哪些是因党争而先选立场,再定理由的声音。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
常怀谨慎之心,当一个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
党争不可起,这是底线。
但是,想要抑制党争,不是一刀劈下去就够了的。
他越是表现的急切,越会成为党争的燃料。
因为,那些因他的意志而刻意的避免党争的行动,也是在遵循他的意思,本质上,没有差别,相反的,会让朝中大臣无所适从,变得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所以,想要破除党争,需要的是能够在朝堂漩涡之中,不受立场所限,为国正身,为朝立言之人。
需要他站出来,成为一道旗帜,将所有人导向正途。
所以,朱祁钰一直在等……
等于谦回来!
他没有跟于谦提过这件事情,但是他清楚,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不必他多说什么,于谦自会做出对朝廷最有利的选择。
抛开一切不谈,为东宫备府,有利于太子府建制完备,储本安稳,太子是国本,东宫安定,则社稷安定。
所以,大局出发,备府是有好处的,当然,弊端也有,但是无碍大局。
如果这次要出阁的不是太上皇的子嗣,而是朱祁钰自己的皇子的话,那么根本就不会产生这种争论。
于谦能看清楚这些,也有魄力做出决定。
当然,前提依然是他这个天子不会激烈反对,否则,又是另一种状况了。
应该说,于谦没有让朱祁钰失望。
他站了出来,没有因为他是自己最倚重的大臣,就否定为东宫备府的积极意义。
哪怕,自己刚刚通过了他举荐大臣的提议,也刚刚核准了他清查军屯的奏疏,他也没有因此而改变态度。
他是正臣,是如今的朝堂上,最需要的正臣!
所以,朱祁钰对于谦抱了很大的希望。
他希望于谦能够让其他的大臣明白,真正该花心思的,是朝局,是国事,不是天子心中在想什么。
尤其是他最倚重的王文和陈镒两个人。
在自己的支持之下,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们不能持身正守,而是事事奉自己之意,那么只会让党争从苗子变成真正的党争。
但是,他有些失望。
于谦站出来了,胡濙这个老家伙,明显也看出了什么,紧跟着就冒了出来,随后,就连俞士悦也站了出来。
但是,他期望的两个人,一直沉默无言。
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点人了。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左都御史陈镒和吏部尚书王文,这两个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重臣,迈步来到了殿中。
二人对视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脸上的难色和犹豫。
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王文拧着眉头,上前一步率先开口,说道。
“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实为不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少大臣听完之后,便忍不住低头思索起来。
所谓东宫出阁备府,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毕竟,正常情况下,每过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太子。
大明传承至今,实际上按照所谓仪典操办的东宫官属基本没有,每一届东宫都因实际情况不同,在仪典规制官属上有所差别。
这也是当初天子为如今的东宫太子操办出阁仪典,但并不打算备府时,朝臣们没有太多激烈反对的原因所在。
如今,于谦提出的方案,可以视为是折中的方案。
东宫下设一府二坊一局,内置官属以辅太子,所谓出阁备府,就是随着太子出阁,让这几个衙门一同运转起来。
然而现在,一方面是东宫年纪太小,连蒙学都没有,即便出阁,这几个衙门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所以全员备置,的确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出于天家的微妙关系和朝野上下隐约蔓延的流言,不备府属,又会损伤天子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群臣心中也的确有一丝隐忧。
那就是,万一过上几年,天子真的改了主意,不肯为东宫备置属官,那么礼法和朝政卷在一起,也是一桩麻烦事。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但是于谦所说的方案,却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即只备置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的主官,佐贰官及属吏都暂时空缺,相当于将衙门的架构拉起来,但是暂时不往里面填充人选。
如此一来,名义上东宫官署已经备置了,后续只需要一个个的往里调人即可,而且,这几个衙门有自己的主官,即便是需要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先操持着,不会耽误正事。
于是,朝中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之声。
接着,礼部的胡濙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既符合礼制,又能顾及朝廷实情,实为良策,就礼制而言,如此举办东宫出阁仪典,亦是最合适之举,老臣附议。”
御座之上,朱祁钰略略有些意外。
他没有想到,在这件事情上,胡濙这个老狐狸,竟然会是头一个冒出来的,这可不符合他和光同尘的风格。
不过,目光在底下扫了一圈,他依旧没有说话。
于是,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变得喧嚣起来,众臣都有些拿捏不准,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前的时候,余俨出面,他们觉得那代表着天子的意思,后来,陈循出面,天子意外的准了开设詹事府的建议,他们又觉得,那是天子的意思,现如今,于谦又提出不同的意见。
而于谦……
虽然说这位于少保有时候会跟天子顶牛,但是,这种事情上,于少保应该不会站错位置吧?
何况,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但是,关于兵部的人事调动和于少保的那份奏疏,天子好像都已经准了。
这种当口,于谦出面,代表的难道会不是天子的意思?
这种种矛盾的迹象,已经让群臣彻底晕了头,摸不清楚天子到底是何态度。
片刻之后,群臣当中,又站出来了一人,是俞士悦!
他和其他的人一样,此刻也拿不准天子的意思,但是,就在刚刚,于谦走出去的时候,看了他一眼。
虽然说,在那天于府一叙之后,对于这个已经有些走上“歪路”的老朋友,俞士悦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渐渐疏远。
但是,多年的老友,他还是一眼就读懂了于谦的意思。
那是遗憾的意思!
限于场合,于谦没有办法传达更多,但是,俞士悦读懂了。
于谦是在遗憾,他直到现在,都没有开口说话。
或者换句话说,于谦是希望,俞士悦这个时候能够站在朝堂上说话的。
这个眼神,让俞士悦心中挣扎了许久。
到了现在,这场廷议的走向,他已经彻底无法把握了。
作为内阁大臣,天子的态度不清,俞士悦本打定了主意,保持沉默下去。
但是,于谦的态度……
实话说,俞士悦是相信于谦判断的,相信他不会在这种问题上犯糊涂。
但是,俞次辅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现在跟天子的关系,虽然算得上亲近,但是远远称不上是心腹的地步,论对天子心思的把握,更不可能像于谦一样。
出面没关系,但要是说错了,尤其是在这样关键的问题上,对于仕途的影响,可是不知凡几。
于是,俞士悦迟迟没有站出来,但是心中,却不断盘旋着于谦那个遗憾的眼神。
直到,他看着在一片议论声中岿然不动的于谦,忽然就想起来,那天晚上于谦给他的告诫。
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
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重要吗?
身为人臣,重要的是立正言,行正事,若于国有益,即便违逆天子之意,又有何妨?
只知揣测君心,奉迎上意,活到最后,不过一佞臣而已。
若满朝皆是如此,国家社稷又有何希望?
俞仕朝,何时竟也成了这样的人?
低头自嘲一笑,俞次辅最终再次和于谦站在了一起,他开口道。
“陛下,东宫安稳,则传承有序,储本稳固,则社稷稳固,臣蒙陛下错爱,有意令臣辅佐太子,为太子府詹事,定当尽心竭力,导太子以正途,安国本于社稷。”
这番话掷地有声,一下子让朝堂上安静了下来,群臣瞪大了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有些不懂,俞次辅这是发什么疯?
现如今的状况,谁也摸不清天子的想法。
就算于谦是天子的人,受了天子的授意出面为太子备府。
但是,从人之常情来讲,天子无论如何,心里也是会不舒服的。
这个时候,身为内阁大臣,贸贸然出什么风头?
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天子金口玉言已经定下,就算您俞次辅什么都不说,只要出阁的提议能够通过,那么太子府詹事的职位,也是跑不了的。
何必要如此抢着跳出来,为还未出阁的东宫表忠心?
难道说,在朝堂混迹了这么多年,您俞大人还是没搞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吗?
于是,不出所料,下一刻,群臣便看到,天子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似乎,有几分意外,又有几分不悦。
朱祁钰的确有些不高兴,但,不是对俞士悦,而是……
“大冢宰,陈总宪,你们二人对此事,是何看法?”
将事情挑开了说,太子备不备府,对于朱祁钰来说,压根就不重要。
朱鉴背后的那些勾当,早就被某个小公爷透露了个底掉,所以,根本就不足为惧。
唯一让朱祁钰有些始料不及的,是襄王的出面,但是,最终也被老岷王压了下来。
所以,其实从头到尾,虽有波折,但是事情的发展,一直在朱祁钰的控制当中。
东宫要出阁,不备府也无妨,备府也无妨。
总归,影响不了大局。
他之所以迟迟不肯表露态度,是因为最近的朝中,弥漫着一股不正之风。
这种苗头他很熟悉,这是……党争!
毋庸置疑,前段时间,朱鉴和俞士悦在内阁的擂台,就是一种表现。
但是,这股风气并不是因他们而起,也不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如果非要究个根底时间的话,差不多,应该是太上皇确定归朝的消息传回的时候,开始蔓延起来的。
或许是因为天家之事太过敏感,从商议迎复的仪注开始,到后面朝堂上的种种事件,群臣都越来越在意站队和立场。
被英国公府笼络的那帮人,竭力为太上皇争取,而朱祁钰这边的话,则明里暗里的开始使绊子。
朝中很多两边都不属于的大臣,在朝堂上也开始小心翼翼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无比谨慎,做任何的决定,都要先以各种方式试探他这个天子的意思,然后再做决定。
不论是非,不论对错,只讲利益,只讲立场。
这便是党争的雏形!
当所有人都开始考虑,怎么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对自己的对手是有坏处的,那么,必然就会产生朋党。
党争是一颗毒瘤,所以,必须要摘掉!
毋庸置疑,朝堂之上,天子就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党争最开始的苗头,就是争相讨好天子,视天子心意而决定自己的立场。
如果说,朱祁钰想要的是大权独揽,言出法随,满朝奉迎,无有不从,那么,这自然是好事。
但是,看过了百年兴衰,朱祁钰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是平凡人。
他看过自家大侄子的“成化犁庭”,看过朱祐樘的“弘治中兴”,看过朱厚熜的“大礼议”,也看过朱由检的“内阁连连换”。
这些皇帝,或有英明,或有仁慈,或有谋略,或有大志,但,也都有犯错的时候。
朱见深宠信万氏,戕害皇嗣,朱祐樘偏爱外戚,放任他们胡作非为,朱厚熜权压一朝,却容不下一个敢说实话的海瑞,朱由检空有大志,却狭私多疑,难挽大厦之倾。
即便他曾看过百年兴衰,即便他是天命所归。
但,他又何敢说自己不会犯错?
如若朝廷上下,皆要看他的心意决定自己的立场,有些人因是他的心腹而赞同他的决定,有些人因支持太上皇而反对他的决定。
日子久了,朱祁钰又如何能够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声音,哪些是因党争而先选立场,再定理由的声音。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
常怀谨慎之心,当一个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
党争不可起,这是底线。
但是,想要抑制党争,不是一刀劈下去就够了的。
他越是表现的急切,越会成为党争的燃料。
因为,那些因他的意志而刻意的避免党争的行动,也是在遵循他的意思,本质上,没有差别,相反的,会让朝中大臣无所适从,变得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所以,想要破除党争,需要的是能够在朝堂漩涡之中,不受立场所限,为国正身,为朝立言之人。
需要他站出来,成为一道旗帜,将所有人导向正途。
所以,朱祁钰一直在等……
等于谦回来!
他没有跟于谦提过这件事情,但是他清楚,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不必他多说什么,于谦自会做出对朝廷最有利的选择。
抛开一切不谈,为东宫备府,有利于太子府建制完备,储本安稳,太子是国本,东宫安定,则社稷安定。
所以,大局出发,备府是有好处的,当然,弊端也有,但是无碍大局。
如果这次要出阁的不是太上皇的子嗣,而是朱祁钰自己的皇子的话,那么根本就不会产生这种争论。
于谦能看清楚这些,也有魄力做出决定。
当然,前提依然是他这个天子不会激烈反对,否则,又是另一种状况了。
应该说,于谦没有让朱祁钰失望。
他站了出来,没有因为他是自己最倚重的大臣,就否定为东宫备府的积极意义。
哪怕,自己刚刚通过了他举荐大臣的提议,也刚刚核准了他清查军屯的奏疏,他也没有因此而改变态度。
他是正臣,是如今的朝堂上,最需要的正臣!
所以,朱祁钰对于谦抱了很大的希望。
他希望于谦能够让其他的大臣明白,真正该花心思的,是朝局,是国事,不是天子心中在想什么。
尤其是他最倚重的王文和陈镒两个人。
在自己的支持之下,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们不能持身正守,而是事事奉自己之意,那么只会让党争从苗子变成真正的党争。
但是,他有些失望。
于谦站出来了,胡濙这个老家伙,明显也看出了什么,紧跟着就冒了出来,随后,就连俞士悦也站了出来。
但是,他期望的两个人,一直沉默无言。
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点人了。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左都御史陈镒和吏部尚书王文,这两个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重臣,迈步来到了殿中。
二人对视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脸上的难色和犹豫。
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王文拧着眉头,上前一步率先开口,说道。
“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实为不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